臺山市白沙鎮西村村:守護文化之根 激活古村之魂
臺山市白沙鎮西村村:
守護文化之根 激活古村之魂
八月盛夏,烈日杲杲。行走在臺山市白沙鎮西村村巷道間,一路美景映入眼簾——巷子曲折蜿蜒,古屋錯落相依,村民閑適悠然,村子里到處都散發著古文化的氣息。西村村這個歷經數百年風雨、古香古色的古村落,仿若一幅朦朧的山水畫,處處讓人憶起久遠的鄉愁。
西村村位于白沙鎮北部,距離臺城33公里。這個位于大山下的古老鄉村,卻蘊含著為“廣東文化”正名的無窮力量,在20世紀30年代便已是附近聞名的“博士村”,村里走出了涉及原子能、電子、化學、醫學、文學等領域的42位博士、13位碩士,而有的家庭還是“一門三博士”“兩代六博士”,成為五邑地區書香蓬勃的異數,驚艷后人。
文/朱磊磊 黃志榮
A 古村印象
仿佛穿越回百年前
陽光透過淡淡的云霧,落在青灰的屋頂上,青青稻田環繞著古樸的西村村,顯得整潔而安靜。村前是清澈的池塘,還有不少歐式洋樓坐落在村內。村內人流如織,煙火不斷,石屋、石板路都染上一層明媚的金黃……在這古老的村莊里,一代又一代西村村人幸福地生活著。
據村里老人介紹,西村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爱敃r先輩為躲避戰亂,帶領子孫來到這里,覺得此處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于是便在這里扎根下來?!崩先苏f。
步入村莊,只見村落街巷縱橫,布局合理,疏密考究,頗具特色。碉樓、古榕、民俗古居……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崢嶸和歲月的悠長。雖歷經數百年風侵雨蝕,房屋依然保留著格調統一,兩側錯落有致的屋子挨得很近,有著獨特廣府民居風格的青磚房屋渾厚古樸,記錄著這座古村落曾經的歷史滄桑和如今的歲月靜好。
時隔多年,我們仍能看到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建筑,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保留著當年的風韻。漫步其中,青石板路、斑駁的墻影烙上了時間的印記,一石一板、一磚一瓦都是歷史的積淀。踏在古村落的石板路上,就仿佛穿越回百年前,那古樸的氣息和歷史的厚重感令人嘆為觀止。
歷史在流淌,歲月在前進。百年過去,古村的繁華漸漸沉寂,但濃厚的古村文化卻沉淀下來。
B 重文興教
名副其實的“博士村”
西村村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多年來村民在這里燃起的人間煙火和積淀下來的文化。
說起西村村,與之掛鉤的必有“博士”二字。自1924年起,這里英才輩出,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出了40多個博士。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碩士、學士以及其他讀書人,“一門三博士”“兩代六博士”的事跡在當地傳為美談。
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村人,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當時,30歲出頭的黃俊杰從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家鄉數百年來第一位博士。
臺山市白沙鎮萃英中學原校長、“博士村”文化建設顧問黃在認為,西村村能夠成為“博士村”,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村的僑胞多?!霸缙诘膬S胞大多數沒受過正規教育,一般文化水平較低,人在他鄉,沒有文化,走的路自然曲折多了?!秉S在說。
僑胞在外做勞工謀生的同時,也見識了外國教育,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拔覀冏嫔暇陀凶x書學習的好傳統,村里的幾輩人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筆筒裝米,也要教子讀書?!褪钦f,即便家里窮得米用一個筆筒就能裝下,也要省吃儉用供后代讀書?!秉S在說,大家認為讀書人不僅是自己有文化、有出息,而且還能強國富家,所以家家戶戶都舍得花錢供孩子上學,都愿意智力投資。
不同于大多被迫出外“求生”“求工”的華僑先民,“求學”仿佛是西村村人自帶進血液中的基因。他們把分散在十幾處的私塾集中起來,讓出家族的黃氏祠堂,投資辦起了紹憲學校;他們唱著“我們學校坐落在百足山下,培養了博士人才名揚四海人人夸……”的校歌走過百年,走出了涉及原子能、電子、法學、經濟學、化學、醫學、文學等領域的42位博士、13位碩士,成為傳奇。
漂洋在外的西村村鄉親不僅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且還重視家鄉的教育,始終不忘將教育的美好傳承下去。沿著紹憲學校的歷史足跡,會發現到處都有華僑捐資助學的身影:1972年,3間大祠堂改建為平房校舍時,旅港鄉親黃耀棟帶頭捐款;1987年,旅美鄉親黃松錦獨資興建“風儀樓”;1999年,旅美實業家黃卓林捐資100萬元建教學大樓,黃道益捐建科學大樓……海內外鄉親們愛國愛鄉、熱心興學正是西村村文化鼎盛、連綿不斷的主要因素。
C 時代發展
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
如今,走進西村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道路,路旁遍布綠樹紅花,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記者看到,該村基礎設施整體良好,已建有公廁、綠化公園、休閑運動場所等多個公共基礎設施,另有多棵古樹分布在各個角落,供居民休閑納涼。行走在西村,仿佛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畫中,老人們坐在古榕樹下聊天閑談,日子過得閑情逸致,寧靜似水。
據了解,近年來,西村村緊抓文化傳承保護,加強環境綜合整治,隨著“三清三拆”人居環境改造等工作的有力推進,積極創建平安村居,綠化美化亮化村莊,打造了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人居環境。全部村道均安裝太陽能路燈,村內實現了硬化、綠化、凈化、亮化和美化,這一切讓村民們有了更高的生活質量,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可以說,從提升人居環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到加強古建筑保護……在鄉村振興發展的時代大潮中,一股新風正吹遍西村村的每一個角落。
如今,西村村因為“盛產”博士而逐漸為人所知。據了解,白沙鎮政府也正在做規劃,想要把西村村的“博士村”作為一個景點來向游客推介,讓外界了解“博士村”,了解“博士村”背后的故事。
展望未來,西村村將繼續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有美麗田園的清新,融入時代發展,邁向共富新征程。
延伸閱讀
舞草龍
白沙鎮西村村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辦一項獨特而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舞草龍。相傳這一習俗始于光緒年間,迄今已有一個多世紀。
草龍是用稻草扎成的,由村民親手制作,制作技藝非常講究。龍扎好后,放置在村前的大榕樹下,待到傍晚7點,全村男丁到位,拿水灑在龍身的稻草上,防止香灰掉落的余熱引燃干草。再把點燃后的大香插遍龍身龍尾,并用絲帶綁住香腳固定在竹枝上。
待到夜幕降臨,家家戶戶在家門口提前擺放好各種物品,迎接草龍串村游巷來慶賀。龍珠上下翻滾,草龍也舞動起來。龍身上的香火星光閃閃,煙霧繚繞,栩栩如生……龍在每戶門前叩拜三下,然后鳴響鞭炮,龍的眼睛發射出強烈光束、燈火通明,寓意驅邪出外、引福歸堂。
舞龍完畢后,將龍放置到進村前的路口“焚燒”,寓意龍騰飛上天。隨后,在村門樓前設宴,全體村民在節日歡樂聲中共享美酒佳肴,場面非常熱鬧。世代傳承的西村村舞草龍活動既能加強海內外鄉親的聯絡溝通,增強村民凝聚力,也是西村村世代傳承的一項彌足珍貴的民間習俗活動。
學者聲音
江門市旅游發展促進會負責人何巖: 爭取建成書香樓或勵志樓
西村村要進一步發展,就要以當前鄉村文化大發展為契機,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
一方面,西村村可以打造鄉村主題文化廣場,植入西村村文明鄉風和良好學風,爭取建成書香樓或勵志樓,把每位不同時期不同年代學業有成的學子的成長故事與奮斗史通過相關圖文介紹呈現出來,尤其是在業界所取得的成就,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每個學子每個家庭的教育背景,把良好的家風學風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激勵人們奮發有為,重視教育,重視科學,為建設富強祖國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以西村村故事為題材,力爭編撰出版一本書,或發行一部電影、一首歌,進一步傳播和擴大西村村知名度和美譽度,讓西村村走出江門,走向全國。